踏遍滇中山水只为民歌千首张玉祥的民间音乐情缘

30多年来,澄江市海口镇的张玉祥为了收集玉溪民歌,不辞辛苦,不计报酬,风里来,雨里去,跑遍澄江、华宁、新平、元江、易门等地,共收集1300多首民歌,其中,彝族调70多个,苗族调10多个。

张玉祥,海口人。1973年入伍,1978年退伍,在部队是卫生员,退伍后在家乡开设私人诊所,收入每月近千元。1986年,他被聘请到文化站工作,并任站长,每月工资60元,与开诊所相比,收入相差近20倍。由于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并想为家乡做点事情,他弃医从文,到文化站工作。记者问他,现在回想起来后悔不后悔?他爽朗地笑道:“一点也不后悔,自己喜爱的事情,就是不计报酬我也会去做。”

张玉祥翻看40多年前熊桂英赠给他的民歌笔记本。

30多年收集整理1300多首民歌

在张玉祥家里的书柜上,他抽出一本记录了玉溪彝族、苗族民歌的书递给记者说:“这本书,我写了30多年了,现在基本完稿,总共收集了1300多首,其中有不少已经没有人会唱了。”

在文化站工作的时候,他发现不少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失传或濒临失传,发掘、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他开始利用下乡的机会,甚至是周末,全力以赴挖掘整理、收集民歌。在老艺人的家门口,在火塘边,他真诚地和他们交谈,深入了解。不少老艺人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就把知道的民歌都唱出来。

有一次,他在彝族支系阿细人居住的地方采风,一个阿细朋友说:“明天街子天约了另一个村的姑娘来跳大三弦舞。”他们要去半路迎接,约他同去。他看看天气,乌云密布,可能会下雨,就说这种天气她们会来吗?那人说:“只要约好,她们就一定会来。”第二天一早,下着雨,他随几个小伙子出发,走了近二十公里,仍不见人。正当他半信半疑之际,突然一个小伙子高兴地说:“来了,来了,她们来了。”顺着小伙子手指的方向望去,远远地看见十多个披红纱巾的阿细姑娘飘然而至。采风结束,张玉祥和这群阿细青年成了很好的朋友。

张玉祥说:“我选择彝族、苗族民歌搜集作为一生的目标,大概跟我生活的环境有关。我生长在海口,从小接触的多是彝族、苗族群众,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从内心喜欢他们的真诚和豪迈,更喜欢他们自由奔放的民歌。”

从《大河涨水》到《檀香根》

这么多年来,为了搜寻民歌,张玉祥遇到了不少奇闻轶事,也结交了许多歌友,让他记下了一首首动听的民歌。因为接触得多了,有些老人就告诉他,能够唱120个调的《大河涨水》才算得上顶尖高手。可是,他寻访过的人,大多只能唱二三十个调。他下决心要收集完整的《大河涨水》。他听说在南盘江畔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歌手,是个绰号叫“大十响”的八十岁老人,能唱几十调的《大河涨水》。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找到她时,无论他说什么,她也不唱。他就耐心地说自己是为收集民歌而来,并放录音机里收集到的民歌给她听。老人越听越高兴,对他说:“小伙子,我从小上花山(指唱歌的地方),久久炼成钢,出口便成章。”于是,一口气为他唱了40个调的《大河涨水》。

在各民歌中,《大河涨水》的调子较多,描写生动,内容也较为丰富。他拜访了多个民族的民歌高手但无人能唱全,只是听说从前有人能唱120个调的《大河涨水》。他费了不少精力,走了不少地方,拜访了不少民歌高手,最后共收集到在各地传唱的127个调的《大河涨水》。

在收集《大河涨水》的过程中,他又了解到比120个调的《大河涨水》还要高一个档次的民歌是《抬火草烟》。它是一种彝族喜闻乐见的对歌娱乐形式,形象生动,诙谐质朴,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但比《抬火草烟》还要高一个档次的则是《檀香根》。如果双方唱歌唱到不分胜负的时候,有人说“家里真诚龙潭水,外来真诚檀香根”,有人回答“小郎会说檀香根,拿点来闻闻”,明白的人知道已经唱得差不多了,再唱就要唱更高层次的《檀香根》。不会唱的人不敢出气,偷偷跑到旁边,只有顶尖歌手才会留下来唱《檀香根》。他说:“每一首民歌,无不是一首动人的诗歌。无论是猜调,还是情歌,无不生动精炼,越收集越吸引人。民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深深地吸引了我。”

20世纪80年代初,张玉祥(前排右一)采访新平民间艺人后与他们一起合影。(张玉祥供图)

一路坎坷一路歌

20世纪80年代初,张玉祥来到新平漠沙,听说小坝多有一位能唱不少民歌的人,于是天亮后步行向小坝多进发。望着山头上的村子,他以为小坝多不远,就顺公路上行。走到中午,才到半坡,前面是一块苞谷地。又饥又渴,他遇到一个在窝棚里看守庄稼的老人,就向老人讨吃的。老人问他是否会吃“呼啦”?他不知什么是“呼啦”,回答会吃的。老人带他到窝棚里,把苞谷面拌上菜叶煮给他吃。此时,他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哀牢山人常吃的“呼啦”。吃罢,他掏三块钱给老人,老人不要,他过意不去,硬塞过去,老人不好意思,退了一块钱给他,只收下两块钱。他继续往山头走,赶到小坝多,找到会唱民歌的人家里。这家老房子外有一间房,无门,烤着柴火,他就睡在那间房里。因为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讲前几天山上来了一只熊,不仅咬伤了猪,还咬伤了狗,因此,他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着,不停地往火塘里加柴,担心熊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来袭。第二天,四十多岁的歌手李秀芬为他唱了许多民歌,比如《孝歌》《去瞧郎》《单相思十二月》《小回郎》就是那时记下来的。

有一年,张玉祥听说华宁县青龙镇的马郎村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姑娘名叫熊桂英,便从海口走路,走到天黑才走到马郎村。熊桂英当时还很年轻,没有结婚,晚上不方便唱。第二天,他就跟着她去放牛。在山风吹拂的大山上,她尽情地为他唱了《隔河望见哥穿麻》《山对山来岩对岩》等30多首民歌。他叫她唱慢点,踏遍滇中山水只为民歌千首张玉祥的民间音乐情缘自己好记下来,她说,你不用记,我平常白天唱,晚上会用笔记下来,已经记了一本笔记本,你要的话就拿去。直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熊桂英的民歌笔记本还好好保存在他的书柜里。

又有一年,在新平县建兴乡,张玉祥听说一个名叫老彭的七十多岁老人民歌唱得好,于是去找老彭,老彭刚好要出门砍柴,晚上才能回来。张玉祥说:“那我和你一起去砍柴。”于是,他随老彭一路有说有笑砍了两挑柴,老彭挑一挑,他挑一挑,走出树林。老彭说:“从这里下去,没有岔路,我等不得你,我先走啦。”老彭大步流星,转几个弯就不见了。等他回到老彭的家,老彭已经煮熟饭,炒了几个菜,两人饱餐一顿。老彭爱喝茶,且是他从来没有喝过的百抖茶,一边喝茶,老彭一边唱歌给他听,他记下了感人至深的《绒线花》。但是,因为是第一次喝香喷喷的百抖茶,他不知茶的厉害,多喝几杯,弄得他一晚上不能入眠,沉浸在老人的歌声中——

正月好唱绒线花,桃花园中是我家。

蜜蜂不是常来往,一年一回串地方。

张玉祥说:“玉溪不仅有壮美的河山湖泊,更有迷人的民族风情,值得走出去看一看,所以我才会花30多年的时间到全市各地收集彝族、苗族民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收集整理了1300多首民歌,其中有濒临失传和已消失多年的彝族‘龙洞腔’‘抬火草烟’,苗族‘探佐调’‘芦笙调’等。搞了30多年的文化工作,我却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比如说澄江的太平花灯还没有全部收集整理完成。”

现在,退休10多年的张玉祥还在为出版民歌集而奔走。他希望更多的人保护发掘、整理传承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饶平

编辑:陈荟吉

初审:王鹏

审核:徐凤祥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铋宸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