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报道黔西《贵州省黔西市:紧抓主线实施五项行动》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市委、市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五项行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实施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夯实理论基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各类主体培训班培训内容。丰富活动载体,开展“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列活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文艺汇演”毕节片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等,《中国民族报》报道黔西《贵州省黔西市:紧抓主线实施五项行动》通过“花都红石榴”宣讲团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创新基层实践,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化屋村的带动作用,与群益、东风等4个村组建“联村党委”抱团发展,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
实施文化铸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行动。增进文化认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展陈馆建设及解说内容、融入A级景区解说内容。重建象祠,再现奢香夫人巩固边防、促进大一统等历史情景,宣传王阳明知行合一及“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思想精髓。修复红色大关陈列馆,讲好红二、六军团强渡鸭池河及开仓放盐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承非遗文化,阳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长卷《苗韵·薪火》在杭州亚运会上闪亮登场。建设示范廊带,将化屋村、观音洞、市委党校等融入毕节市百里杜鹃至织金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示范廊带建设。
实施发展聚力助推各族群众共奔现代化行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依托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黔中经济圈”和贵遵毕“金三角”,构建新型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打造东、西两个产业园区,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贵州省首张“林业碳票”落户黔西,实施乌江重点生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1.3万亩,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3家,经营利用林下面积37万亩、实现产业链值6.5亿元,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用好用活惠民政策,3年来投入880万元资金支持化屋村建设特色村寨,发展苗绣产业,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修复古驿道,展示民族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施互嵌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动。以城为“媒”实现城乡互嵌,在城乡布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11个,打响“乌江秘境花都黔西”城市品牌,建成易地搬迁点13个,鼓励各族群众进城创业就业生活。以旅促“融”实现文旅互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A级景区建设,举办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以及丘林桃李花节、古胜樱桃节、“火把节”“花山节”“六月六”等节庆活动。以协作发展实现东西互嵌,全市5个乡镇、10个村、7家医疗机构与广州市增城区结对帮扶,两地互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挂职交流,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4个,打造珠江游船“化屋号”,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实施治理增效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行动。“一体化”织密“网底”,将民族事务纳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在锦绣街道易地搬迁点推行1名在职党员结对1名无职党员、1名无职党员结对多名搬迁群众的“1 1 N”治理模式,精准服务管理各族搬迁群众。“一张表”精简程序,以推行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省级改革试点为契机,破解“基层反映统计报表过多、重复多头填报、数据共享难”问题。“一站式”提升效能,建立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村居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全面修订村规民约,建设民族团结食堂,推进移风易俗,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7×24小时”政务服务窗口和“办不成事”窗口,提升行政效能。(作者:黔西市民宗局党组书记高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