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暑期档口碑王炸居然是一部泰国电影
万万没想到,暑期档真正的口碑“王炸”出现在档期尾声,还是一部泰国家庭片
。这部《姥姥的外孙》
,目前在豆瓣评分高达9.0分
,豆瓣!暑期档口碑王炸居然是一部泰国电影看过的人没有不说好,好多人哭得一包纸巾都不够。
这部电影不仅是今年泰国截至目前的年度票房冠军
,在国内上映后,凭借超高口碑,目前也隐隐显出黑马之势,排片和上座率开始逆袭,最终票房有望破亿。
特别要指出的是影片主演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
,在中国,他有一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Billkin
,曾经凭借热门泰剧《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火遍亚洲,人又帅,演技又好,是目前泰国人气最高的“小鲜肉”之一了。
说回《姥姥的外孙》,这部家庭伦理片居然可以通过一个遗产继承故事
,装下当今几个最受关注的社会议题:空巢老人、临终关怀、医疗资源紧缺、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
上述社会议题虽然几乎事关每个人,但要想在影视作品中有较好的呈现却颇费功力,要么容易拍得苦大仇深,要么容易陷入鸡飞狗跳的狗血情节。《姥姥的外孙》走了另一条路:用朴实的手法踏踏实实讲故事
,不回避现实问题,也不刻意制造冲突,用各种细腻真实的细节还原生活,反倒获得了极动人的力量和对社会极深刻的洞见。
影片故事听起来很高概念:出身泰国华人家庭的无业年轻人阿安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房产后,也对身患绝症的姥姥动了心思,计划复刻堂妹的“致富之路”获取百万遗产
。但面对同样“努力”的舅舅们和挑剔毒舌的姥姥,阿安这条争当全职孝孙的“啃姥致富”
之路似乎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
姥姥这个角色,既是东亚女性为家人奉献的一生
,也是当代社会“养老难”
的缩影。勤劳节俭的姥姥开粥摊,每天五点起床做生意,辛辛苦苦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晚年却依旧独自生活。
电影只字未提姥姥很孤单,却用各种细节让人感受到空巢老人的落寞
。每周末她都坐在家门口守望,因为那是合家聚会吃饭的固定日子,只不过孩子们都吃得心不在焉,连坐下来打牌的时间都没有就匆匆离去。
姥姥感慨,她最害怕春节结束后的第一天,因为会剩下一冰箱的饭菜,她一个人要怎么吃得完。
虽然得不到太多陪伴,但姥姥对孩子们的爱却从未减少。大儿子送她的鞋尺码太小,但她宁可夹脚也要穿上;帮二女儿整理冰箱,害怕她剩菜剩饭吃多了也像自己一样得癌症;小儿子嗜赌,负债累累,她总是用自己的钱贴补他……
电影对亲情的呈现充满了东方式的
含蓄
,家庭成员之间从来不表达爱,但爱和关心会通过各种行为体现。有时候,爱甚至会以生气、争吵、谎言等别扭的方式“拧巴”出现,让人既感动又揪心,比如二女儿晚上在超市上夜班,白天陪姥姥看病、做康复,她一听立马生气,“勒令”女儿回去休息。
对于遗产的归属,姥姥自己一直处在犹豫纠结的状态中。手心手背都是肉,房子给谁都不是一笔小数目,给了哪一个,另外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些想法。但姥姥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选择。钱或许只是爱一种具象化的体现,但没给钱并不代表没有爱。
影片以姥姥给她的父母扫墓开始,以一家人给姥姥扫墓结尾,她一直很想要一个“豪华”墓地,原因并不是好面子或者迷信,而是觉得,如果墓地豪华一点,孩子们更愿意来扫墓,就能多多相聚。
这种即便生命走到最后一刻也依然牵挂孩子的慈母之心,实在让人动容,也让人想起是枝裕和《步履不停》
类似的情节。
通过对姥姥生前最后一段时光的描摹,影片展现出人们面对死亡
时最真实无助的状态。虽说生老病死是谁都逃不过的自然规律,但真当死神的脚步逼近时,几乎没有人能抵挡那种恐惧。平时身体不错的姥姥在生病后突然倒下,会因为病痛痛苦地呻吟,会像孩童般呼唤父母,会在昏迷时含混不清地唱起童年的潮州话童谣……看到这些画面的观众都会被唤起深深的同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也因此不言而喻。
从主角阿安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共通的生活状态
。他们多在不错的物质条件下长大,精神世界却比较迷茫,不知道要追求什么。阿安只想找高薪又不累的工作,最后选择“家里蹲”,希望有朝一日能当上网红游戏主播。他主动申请去照顾姥姥是为了钱,但在这段跟姥姥的相处中,他感受并付出爱,也获得了个人的成长。
片中,祖孙俩的互动既有爱又有趣,充满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碰撞
。年轻人讲效率,主动拥抱高科技和各种新鲜事物。阿安用微波炉烧水,不愿排长队买老字号炸鱼,却也能用监控保障姥姥的安全。姥姥重传统,讲究人情味,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两代人的价值观很难评判高低,互相尊重理解才是相处之道。
在家庭内部,付出了要求回报,或许更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现代观念,但真正的爱不需要任何条
件
。不管阿安是为利而来还是假戏真做,姥姥对他的爱从一开始就没变。从后辈的视角看,赡养老人并不是图遗产,更多是出于爱与责任。就像片中二女儿所说,付出比得到更让人心安
。
《姥姥的外孙》通过一个简单事件将当代家庭内部的情与理问题剖析得入木三分,在情感上做到了动人却不煽情,富于人文关怀,国内家庭片创作者也可以从这部作品中获得不少启发。
本期文字、编辑:袁云儿